戚纶

戚纶(954年~1021年),字仲言,祖籍宋州楚丘县,生于宋州宋城县睢阳学舍。睢阳学舍执教戚同文之子。太宗太平兴国八年(983年)进士。历知州县,入为光禄寺丞。宋真宗即位,除秘阁校理。景德元年(1004年),拜右正言,龙图阁待制。二年,预修《册府元龟》。进秩左司谏、兵部员外郎。大中祥符三年(1010年)出知杭州,徙扬、徐、青、郓、和州。天禧四年(1020年)冬,戚纶由于患病请求回归故里,改任太常少卿,分司南京。天禧五年(1021)因病去世,终年六十八岁。有文集二十卷,已佚。 戚纶的诗文(3篇)

()

人物生平

  戚纶的父亲戚同文,幼年失去父母,祖母把他带到娘家宋城县养育,戚同文奉养祖母以孝著称。祖母去世,他日夜悲哀号哭,几天不吃饭,乡里人为之感动。他听闻同县有个叫杨悫的人设馆教授学生,极为羡慕,但孤单贫苦,无力拜师。一日路过睢阳学舍,被杨悫留学,教授其《礼记》,戚同文遂即成诵,一天就背会了一卷。杨悫大为惊异,从此就收下了这个孤儿。同文聪慧过人,又异常勤奋,不到一年,就能背诵“五经”。后来杨悫将自己的胞妹许配给戚同文为妻,戚同文攻读更加勤奋。后周显德元年(954年),时年五十多岁的戚同文在睢阳学舍生下第二个儿子,取名戚纶。

  太平兴国八年(983年),戚纶考中进士,被任命为沂水主簿,调任太和县知县。长江以南的百姓,性情险恶强悍,经常发生诉讼官司,戚纶写下《谕民诗》五十篇,运用当地俗和百姓熟悉的事情,来规诫教诲百姓,当地百姓大多传诵它。每年按时与监狱囚犯约定,派遣他们回家祭祀先祖,囚犯都按期返回。后来升任光禄丞时,由于审讯陈州官司失实而犯有过失,被免除官职。在此期间著《理道评》十二篇,得到钱若水、王禹偁极大地赏识和尊重。很久之后,戚纶又被授予了大理评事、知永嘉县(今浙江温州)。永嘉县境内有池塘灌溉之利,疏通治理防止水涝旱灾。又担任光禄寺压,转运使又将其政绩上报,朝廷多次下诏书褒奖戚纶。

  景德二年(1005年),起用赵安仁、晃迥、陈充、朱哭同知贡举,戚纶上奏所说选择文士的办法,大多成为条规制令,得到朝廷采用。戚纶认为三公、尚书、九列的官职,从唐末以来,有司逐渐增加,号令不统一,建议应当采用《通礼》、《六典》法令条规,按类进行继承和改革,写成大典,当时人们对此称赞不已。宋真宗对此很赞赏

  大中祥符二年(1009年),应天府宋城县民曹诚在靠近戚同文旧居旁边造了一百多所房子,聚集了几千卷书,邀请读书人讲习学问,气极为盛行。皇帝宋真宗下诏赐这个书院额为“应天府书院”,命戚纶的大儿子奉礼郎戚舜宾主管书院,任命曹诚做府助教,委托本府官员提拔推举他们。

  大中祥符三年(1010年),宋真宗升任戚纶为枢密直学士,并且作诗对他表示宠爱。不久,出知杭州,胡则这时担任发运使,曾留居杭州,放纵妄为不检点,与李溥交谊深厚,戚纶对他向来讨厌。 通判吴耀卿,是胡则的党羽,暗中窥探戚纶的一举一动,将情况报告给胡则。胡则当时被当权者亲近,于是一起收集戚纶的过失,后来戚纶调任扬州知州。但是扬州也在李溥、胡则的势力之内,控制更加严厉。戚纶请求调任偏僻郡县,于是被调往徐州。

  大中祥符八年(1015年),戚纶又任青州知州。这年发生饥荒,戚纶拿出官府所藏粮食来救助饥饿的白姓, 使许多老白姓得以保全生命安定生活

  天禧四年(1020年)冬天,戚纶由于患病请求回归故里宋城县,改任太常少卿,分司南京(今河南商丘)。天禧五年(1021年)因病去世,终年六十八岁。

连翩作牧蔼嘉声,重叠光华是此行。

画隼前驱男子贵,锦衣当昼故乡荣。

()

应悔名高藏不得,朝天翻喜放身归。

知时多顺时人话,温俗犹披俗士衣。

()

文契多欺岁月深,便将疆界渐相侵。

官中验出虚兼实,枷锁鞭笞痛不禁。

()